源来如此|春风拂柳菜花黄,寻源青浦祭先人
©张洁
/
清明,时值仲春与暮春之交,此时节万物欣欣向荣,春色越发迷人。
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祭祀节日,是表达思念的日子。清明节节俗丰富,既包含了祭奠祖先、缅怀先人、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涵,也拥有踏青出游、赏花观景等民俗习惯。
你知道吗?距今6000年前,在青浦,有一个“年轻人”,他是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上海先民,被誉为“上海第一人”。这个清明,让我们走进青浦,一边欣赏青天绿水之间的美景,一边探寻上海先民的生活。
©胡飞云
©张洁
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,除了冬至,就只有清明了。在这样特殊的时刻,我们既缅怀昨日,也憧憬明天;既心念祖先,也不负春光。
©胡飞云
位于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的崧泽遗址,是上海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地之一,后经考古学家认定为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,被誉为“上海之源”。 这里既埋藏着6000年前最早的上海,又保存着5000年前中国文明起源的证据。
崧泽遗址在1957年被发现,是上海乃至太湖地区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,也是第一个以上海的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,被评为 “20世纪全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” ,并在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举办的“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”上,被公布为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”之一,成为上海唯一入选的古文化遗址。
“上海第一人”面貌复原过程
2004年春天,崧泽遗址第五次挖掘中发现了7座马家浜文化墓葬,其中一座俯身墓中的头骨保存较为完好,敏锐的考古专家马上进行了骨骼标本的提取和保护。
通过先进的数字成像技术,“上海第一人”的相貌被复原。这是一位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的男性,面部略显扁平,鼻根低平,具有典型的东亚蒙古人种特征。
通过成像技术复原的“上海第一人”容貌
确切地说,“上海第一人”并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群人。在崧泽遗址的多次发掘中,共发现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10多座,其中所埋葬的就是迄今发现最早在上海生活的先民们,“上海第一人”就是其中之一。
上海最早的房屋-马家浜文化房屋遗迹
这一系列考古发掘,不但发现了创造上海最早原始文化的马家浜人,并且发现了上海地区最早的房屋基址,说明6000年前的上海先民已不再风餐露宿,他们已经掌握了建筑房屋的技术。
马家浜文化时期主要炊器——陶釜
最早的上海人生活简单,陶釜、豆、盆等陶器是当时主要的生活器皿,品种不多,制陶工艺较为原始,以手捏和泥条盘筑成型,质地厚重粗糙,纹饰简单朴素。但先民们有着广泛的食物来源,且以熟食为主,釜是主要的炊器。
上海的先民还发明了单独成器的炉箅(bì),能使炉膛空气充足,木柴燃烧充分,既节约了燃料,又大大提升了烹饪速度,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。
崧泽文化双层镂孔陶壶
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看,上海的成陆时间是比较晚的,那么,以“上海第一人”为代表的先民,是来自哪里呢?
考古学家推测,这批最早的上海居民,可能是从今天的浙北、苏南一带长途迁徙而来的,称得上是上海最早的外来移民。这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,在上海莳稻养畜,打渔猎兽,纺线织布,发展生产,兴建家园。
长久以来,上海是个移民城市,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备受赞誉。看来,这种恢宏、大气的风尚,应该可以溯源到6000多年前~
1964年崧泽文化遗址全貌
“上海第一人”人骨的发现,为上海地区古人类发展史及早期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,意义重大。
崧泽古文化遗址是上海史前古文化的重要发现地,是上海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。
清明寻源青浦,“源”来如此。
最美人间四月天,青浦风和日丽,春光无限,正适合三五好友结伴而行,去看春花烂漫,品生活美味,享岁月静好。
清明时节,春风拂柳菜花黄,寻源青浦祭先人。
©邾盛顺
清风化雨,思念绵长,
寄情追思,缅怀先祖!
编辑 | 喵喵
部分信息来源 | 青浦档案
转载请注明出处
RECOMMEND
推荐阅读
只此青旅|顺风满帆!春日下江南,我们这样玩……
此最江南丨这座位于青浦的低调古镇,终于藏不住了!
春鲜季|清明将至,青浦这些酒店餐厅花样不断,老餮必打卡